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部署为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文明,是人类走出洪荒的标志。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浙江宁波再度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自2005年以来,宁波连续第七次获此殊荣,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文明的基因,镌刻在制度的设计上,也融化在每一个人的言行里。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这座文明之城的司法机关,又有哪些举措助力城市文明建设?近日,本栏目专门邀请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代院长杜前进行访谈,分享宁波法院助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的经验。
记者:杜院长您好,宁波20年来蝉联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足见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蕴之深。司法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方面,宁波法院在司法文明建设上,有哪些重要举措呢?
杜前:城市文明的高度,始于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自觉。司法文明是法治进步的标志,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石。宁波法院始终将自身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加强作风建设为抓手,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法院铁军,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可感、可触、可信的方式实现。
一是以“政治忠诚”筑牢司法根基。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与“魂”融入司法审判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面落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支部研学、政治轮训等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思想建设年活动,认真贯彻“两个结合”时代要求,树立正确、先进司法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全市法院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二是以“如我在诉”传递法治温度。始终坚持以当事人“一件事”集成改革为牵引,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共享法庭”等平台,打造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便民诉讼服务体系,全面推广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等诉讼文书示范文本,统筹社会力量参与到适老诉讼服务中,用心用情做实判前释明、判后答疑等工作。同时,宁波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争创“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积极参与无讼村居建设,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以法治建设助推乡风文明。
三是以“勤廉并重”涵养清风正气。始终坚持实干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为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警搭建广阔舞台,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创新开展“清廉单元”体系创建工作,深化“1﹢7”联动监督机制,强化对审判执行权运行的监督制约,并通过廉政党课、任前谈话、家访监督等“组合拳”,引导干警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营造风清气正、干净干事的良好政治生态。此外,充分发挥英模文化的感召力,大力培树宣传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先进典型,有效营造崇尚英模、学习先进、争当先锋的浓厚氛围。2023年以来,21名干警或集体获得国家级以上荣誉。
记者:城市之文明,由一个个市民的文明凝聚而成,只有市民的整体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城市整体才能展现出文明的样貌。我们知道,司法裁判不仅能实现个案的定分止争,更能通过确立行为规则、传递价值导向,引领法治进步、社会进步。宁波法院是如何通过司法裁判引领市民崇德向善的呢?
杜前:司法裁判正是承载和彰显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有力杠杆。近年来,宁波法院始终立足审判职能,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和优秀裁判文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发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案例、打击虚假诉讼十大典型案例,通过“小案件”讲清“大道理”,用公正裁判引导市民明辨善恶、崇德向善,让“弄虚作假者受惩、诚实守信者受益”成为社会共识。刑事审判方面,依法打击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刑事犯罪,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假冒伪劣药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虚假诉讼等违背诚信、扰乱司法秩序的行为坚决重拳出击。民事审判方面,通过案例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友爱”的核心价值,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让“好人有好报”的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在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民事案件中,邻居常年无私照顾寡居老人,法院在调解协议中确认其分得部分遗产的合法性,不仅解决财产归属,更是对邻里守望、扶危济困这一传统美德的肯定。知识产权审判方面,依法加强对商标权尤其是驰名商标、老字号的保护,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司法保护力度,加强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有力提升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司法震慑力,自2017年成立知识产权法庭以来,累计判处惩罚性赔偿2.76亿元。行政审判方面,依法审理行政纠纷,支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强府院联动,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在全国率先建成党校庭审观摩法治教学平台,助推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出声率”达92%。
记者: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宁波法院是如何立足执行工作助力城市信用建设的?
杜前: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健康运行的根基。宁波法院始终将执行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一环,坚持“刚柔并举、惩戒修复并重”的策略,主动融入全市诚信建设大局,努力营造“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社会生态。一方面,对挑战法律底线、严重损害社会诚信的行为,我们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持续强化失信联合惩戒,通过限制高消费、公开曝光、纳入失信名单等措施,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坚决亮剑拒执犯罪,依法追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者的刑事责任,筑牢诚信体系的法治根基,形成强大震慑。近年来,累计发布失信名单32153人次,移送拒执犯罪线索1269件,判处刑罚281人。另一方面,信用建设需要“疏堵结合”。2019年,宁波法院在全国首创“自动履行正向激励”和“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对于有履行意愿但暂时丧失履行能力的“诚而不幸”者,我们探索设置“信用缓冲期”,暂缓适用严厉的信用惩戒措施,给予其修复和履行的空间。一旦其主动履行完毕,法院会出具自动履行告知书,并将自动履行者名单推送至市场监管、税务、金融机构及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守信者顺利修复信用、回归正常经营和生活轨道,重获市场机会。这套机制有效构建起“惩戒—修复—激励”的良性闭环。此外,我们在执行工作中树立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严禁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尽可能避免给企业经营活动造成影响。通过这种刚柔相济、疏堵结合的执行策略,努力让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让诚实但一时陷入困境者看到出路和希望,为擦亮“诚信宁波”的城市名片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记者: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辉煌,有待后来者续写。未成年人是城市未来的建设者,宁波法院又是如何在未成年人心田里播撒文明种子的呢?
杜前:浇灌法治之花,培育文明新人,是宁波法院服务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全省唯一拥有独立建制未成年庭的中级法院,宁波中院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构建了一个以“甬法童行”品牌为龙头、全市11家基层法院特色未成年人保护品牌协同发力的立体普法矩阵。这个矩阵的核心,就是通过法治副校长履职、开学法治第一课等丰富多元、润物无声的活动载体,把法治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的心灵土壤。我本人也担任了百年名校镇海中学的法治副校长,深感责任重大。2024年以来,宁波法院已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活动15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超过100万人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法治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今年7月我们联合媒体推出了“法治副校长牵手法治小记者”暑期专场活动,全市12家法院联动,精心组织了58场沉浸式法治体验活动,这一创新形式让孩子们化身“小记者”,走进法院、观摩庭审、采访法官、模拟法庭,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法律的威严与温度。
记者: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宁波法院有何新的规划?
杜前: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宁波法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全力以赴以严格公正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一是聚焦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坚决打击危害城市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维护城市安全,为创新宁波城市治理贡献智慧力量。二是聚焦保障高品质城市建设,依法审理好涉及城市更新、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相关案件,助力宁波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三是聚焦保障创新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高地,助力宁波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四是聚焦保障高能级开放强市建设,完善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大涉外审判人才培养,全力护航宁波高水平对外开放。五是聚焦保障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履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职能,为美丽宁波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六是聚焦保障文明城市建设,厚植法院文化底蕴,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塑造守法用法社会风尚,为宁波城市发展注入崇德尚法的精神力量。
文章来源于网络
河南植尚律师事务所专业处理民事、商事、刑事辩护、交通事故、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合同纠纷、民间借贷、账务纠纷、公司事务、劳务纠纷、工伤赔偿、知识产权、行政以及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诉讼代理和法律顾问
热线电话
400-766-7288
0371-60998851
0371-60998852
假日值班电话
15938778109